2021年8月12日 星期四

中學會考生物科2007卷II 題解

 中學會考生物科2007II 題解

 

1.      A

: 根毛細胞負責吸水,沒有角質層可使水分直接穿越根毛細胞。活細胞便一定含有液泡及線粒體,但根毛細胞需要進行主動轉運吸收礦物質,因此線粒體便較多。

 

2.      C

: 陰暗環境中,光度較弱,植物要生存的話,便要能儘量於較弱光線下也能進行最多的光合作用,反而於陰暗環境下,防止失水不是那麼重要。葉片扁平及濶大,可使葉片有更多的表面積接觸到陽光。葉片較扁平()可使二氧化碳更易從葉底氣孔擴散至柵狀葉肉。

 

3.      C

: 光合作用是一合成過程,把6個二氧化碳分子及6個水分子,變成一粒葡萄糖分子的過程。

光合作用把光能轉換成化學能,貯存於碳水化合物內。

 

4.      D

: 核能來自鈾元素,開採鈾元素也有完結的一天。不可再生能源指的是理論上可用之不竭的能源。

 

5.      A

: 愈多一層食性層次,能量損耗便愈多。保留最多能量的方法一定是人類直接食用生產者。

 

6.      A

: 雖然海豚完全生活於水中,但海豚也祇能用肺呼吸。鴨有爪,其他兩種沒有。狗及海豚屬哺乳類,皆有乳腺,但海豚生活於水中,沒有毛髮。鴨身上的是羽毛,不是毛髮。

 

7.      B

: Y軸是累積氧氣量。變平代表不再釋出氧氣,即反應已停止。酶不會於反應中被消耗,因此酶已耗盡不可能。過氧化氫則是原料,原料耗盡的話,反應便一定會停止。

 

8.      C

: 產物的量(累積氧量)由原料多少決定,酶祇能令反應速率加快,但不能增加總產物量。

 

9.      C

: 純記誦。氣管壁由C形軟骨支撐,防止呼氣時因氣壓下降而導致氣管塌陷。

 

10.  D

: 以上動作即是由低倍轉高倍觀察,轉動較高倍的物鏡是一定要的。一般情況,焦距要使用微調節器才調整焦距。轉用高倍後,光度會減低,也需要調節集光器(推向上),以使更多光線聚焦於中間小小的範圍上。

 

11.  B

: 成熟的紅血細胞沒有細胞核,因此呈雙凹盤狀,中央位置的細胞質較少,因此光線更易穿透。紅血細胞是動物細胞,沒有大型的中央液泡(植物細胞才有)

 

12.  C

: 肺部沒有肌肉,收縮的是肋間肌。其他兩項不是用作呼吸的,雖然這兩項會影響進入的空氣的量及品質。

 

13.  B

: 焦油或煙霧中的微碳粒積聚肺泡表面的話,是無法被清除的。而肺泡表面是氣體交換的場所,因此氣體交換的效能必定下降。但由於平時呼吸時祇使用了約1/10表面積進行氣體交換便足夠,因此日常呼吸時不易察覺有甚麼差異。進行劇烈運動時,因所需氧氣量大,才較明顯出現氣喘等問題。

 

14.  C

: 如不是進行劇烈運動的話,運動員跟一般人組織所需的血液是大約相同的(假設體積相同)。但由於運動員的心肌較強壯,每一次的搏動可輸出較多的血液,因此心搏率便可以較低。同樣,平時運動員的呼吸速率及深度也跟一般人大致相同。運動員鍛練後的好處不是於日常生活中體現出來的,而是於進行劇烈運動時,進行劇烈運動時,運動員的心搏率及心搏量皆較一般人高,心臟能支持的最高心搏率及呼吸深度也較一般人大得多。

 

15.  D

: 構造23都是腺體,提供精液內液體的部分。構造1是睪丸,會產生精子,正常而言,精液內含有精子。

 

16.  A

: 第一性徵是跟生殖直接相關的特徵,於女性而言是月經周期及相關的生殖器官,恥毛生於陰道附近,是第二性徵。粉刺則不定有,不算作第二性徵,因為跟性激素相關性不大。

 

17.  D

: 輸卵管纖毛擺動是協助卵子移動,而不是協助精子。精子靠自身的尾巴游動移向卵子。

輸精管收縮可使精子排出。子宮收縮及舒張可產生壓力差,使精子更易進入。

18.  B

: 胎兒從母體獲取氧氣及其他營養物,而把代謝廢物(例如尿素及二氧化碳等)送回母體內。母體的血液與胎兒的血液並不相通,較大的物質(例如紅血細胞、白血細胞及血小板等)不會進行交換。

 

19.  D

: 純記誦。胃(構造1)內的胃液含有胃蛋白酶,構造2是胰臟,分泌的胰液內含有胰蛋白酶,構造3是腸,分泌的腸液內含有肽酶,肽酶其實也屬於蛋白酶,可消化蛋白質。

 

20.  D

: 構造4是結腸(大腸其中一部分),主要功能是吸收內裡的水分,因此切除後糞便便含有大量水分。但留意,消化管道內吸收最多水分的其實是小腸,不是大腸,小腸的吸收表面積遠較大腸大。

 

21.  A

: VW期間,左心室的血壓一直上升,血壓一直上升的原因是心室收縮。但於V前的期間,左心室的血壓輕微上升,那是因為血液自心房流入心室導致的。

 

22.  D

: YZ時段,左心房的血壓微微高於左心室,血液會自左心房流至左心室,那連接左心房與左心室之間的二尖瓣必定開啟。用相同原理,半月瓣位於大動脈底部,YZ時段,大動脈的血壓高於左心室,血液會倒流向左心室方向,半月瓣關閉便可防止這情況發生。

 

23.  C

: 血壓來自心臟的抽壓作用,也來算血流量上升。如過度出血的話,血壓必然會下降的。脂肪積聚動脈管壁則使管腔收窄,血壓上升。而動脈管壁彈性降低,則使動脈管腔無法適當舒張,以抵消較大的血壓。

 

24.  A

: 泥土侵蝕後,會使植物不易生長而導致植物較少,無法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不過這是先假設泥土上本來已有植物。但其他選項則肯定會增加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濫伐林木,一定使林木減少,而燃燒化石燃料及交通工具釋出的廢物也一定含有二氧化碳。

 

25.  C

: 純記誦。禽流感主要經飛沫傳播,不過常接觸鳥類的話,較大機會感染而已,但不會把禽鳥視作傳播媒介的。但登革熱及日本腦炎則由蚊子傳播。蚊子本身不會患病。

 

26.  A

: 突觸位於兩條神經元之間。神經末梢祇出現於位置P,因此突觸也祇會出現於位置P

 

27.  B

: 他可隨意活動手部,代表中間神經元及運動神經元皆沒有問題。但蒙著眼睛用針刺手部後沒痛楚也沒反應,則應該是手部的感覺神經元出現問題,無法把訊息傳至腦部作出反應。留意,如沒有蒙著眼睛的話,該人正常來說仍會縮手,但不是因為感到痛楚。

 

28. A

: 構造1是大腦,腿部活動屬隨意動作,涉及大腦的控制。構造2是小腦,負責協調肌肉活動。構造3是延腦(),負責一些反射動作,但跟腿部活動無關。

 

29.  C

: 顏色液的移動的原理是這樣的。

昆蟲A進行呼吸,吸入氧氣,呼出體積相同的二氧化碳,但釋出的二氧化碳被氫氧化鈉溶液吸收,使管內的氣體體積減少,氣壓下降,左方的氣壓便相對較高,把顏色液推向左方,使左方液面上升。如果氧氣不是被吸收,氣壓不會下降。如如果是使用二氧化碳說明的話,應寫釋出的二氧化碳被吸收。

 

30.  D

: 用較大的試管會使氣體量較大,使最終氣體量變化較少。用較大抑或較小水浴器沒任何影響,因為水浴的功能是提供相應的恆定溫度而已。U型管內部直徑較大的話,氣體量變化較大才能使液面上升。對變溫動物來說(如昆蟲),提供溫度可使昆蟲體內的溫度也提升,使化學反應速率上升,呼吸作用也是化學反應。

 

31.  D

: 純記誦,以上全是正確的。留意,DNA跟染色體其實不是相同的。

 

32.  A

: 25度突然跌至10度時,身體會作出即時的反應減少散熱,以保存更多熱能。皮下小動脈收縮,使通往皮膚表面的微血管的血流量減少,可減少散熱。另外,流汗減少也可以散熱減少,因為蒸發時水分便帶走熱能。

 

33.  C

: 關節X是球窩關節,球窩關節內祇有一方的骨是球狀,另一方呈凹位。活動幅度不會隨年齡增加,一樣可以作三維空間的移動。留意,不要寫360度。360度也可能是平面來的。韌帶沒有彈性,包著關節的作用是減低關節移位,但同時可容許關節作一定程度的活動。

 

34.  B

: 構造Y是連接肌肉與骨的組織,屬肌腱。肌腱沒有彈性,才可以把肌肉收縮的加傳至另一條骨上,使關節移動。

 

 

35.  C

: 收成下降,除了因為天氣這些無法控制的因素外,害蟲進食農作物是另一因素,因此如能使害蟲數量減少的話,便能增加收成。其他的方法是增加營養及提高保存期而己。

 

36.  D

: 純記誦。

 

37.  C

: 純記誦。過程2是把氮氣轉成生物體內的氮化合物,屬固氮作用。固氮作用的定義是把氮的氣體形式(即氮氣)轉成非氣體形式的過程。不過,其實以上的過程2嚴格來說不是一個過程,而是起碼2個過程,分別是固氮細菌進行的固氮作用,把氮氣轉成銨化合物,然後植物吸收的過程。動物體內的氮化合物轉回氮氣,屬分解過程,把有機物內的氮形式轉成無機物的氮形式,以便植物可重新吸收。留意,泥土中的氮,可能有兩種形式,一是存在於土粒間空氣內的氮氣,另一是溶於水中的銨化合物,或氮氧化合物這些無機鹽形式。

逆硝化作用指的是由硝酸酸形式轉成銨化合物或氮氣的過程。

 

38.  B

: 過程1是固氮作用,需要固氮細菌。過程2也是固氮作用。過程3僅屬攝食過程,不需要微生物。過程4是分解,需要細菌或真菌進行的。

 

39.  D

: 純記誦。

 

40.  A

: 準確的生物科答法應是: 過量施用化肥的話,泥土中的無機鹽濃度太高,水勢便太低,低於根部細胞的話,水分會無法藉滲透作用進入根部。

 

41.  D

: 空氣需要先溶解至液體,才能擴散至微血管血液內。氣管或支氣管的黏液才是用以濕潤空氣及黏附塵埃。

42.  A

: 800m賽跑既使用缺氧呼吸也使用需氧呼吸,兩者的速率皆會上升的。由於心搏率及心搏強度也多了,因此每次泵出及回流至心臟的血流量也會上升。

 

43.  A

: 薇甘菊遮擋鄰近植物的葉片,競爭陽光,因此屬競爭關係。雖然薇甘菊許多時會使鄰近植物死亡,但也不是寄生,因為薇甘菊並不吸取其他植物內的營養。菟絲子才算寄生。

 

44.  D

: 狀況B的蒸騰速率較高。空氣流動較快、氣溫較高及相對濕度較低,皆有利蒸騰速率的進行。二氧化碳濃度則祗影響光合作用速率。

 

45.  B

: 淋巴管的淋巴液移動跟靜脈內血液移動機制一樣,都是靠附近的肌肉收縮擠壓,加上瓣膜防止液體倒流,而使淋巴流動。

 

46.  D

: 日間,於葉片位置,二氧化碳應是淨流入的(即過程2)。但於根部,無論日間抑或夜間,都是進行呼吸作用,吸入氧氣呼出二氧化碳(即過程3)

 

47.  B

: R是表皮細胞,不可能跟支持植物有關。P是運輸水分的組織,即木質部,木質部細胞是厚壁的,已死,是木本植物支持的主要的細胞,提供純機械性的支持﹕Q是葉肉的細胞,是薄壁的,薄壁細胞吸水後呈硬脹支持葉片。

 

48.  B

: 患遠視的徵狀是近物的光線會聚焦於視網膜後方。矯正方法是配戴凸透鏡,使光線能更聚焦於前方。

 

49.  C

: 構造2的位置進行的是超濾作用,不需要太多能量。構造3的位置是主要的再吸收位置,葡萄糖及氨基酸會吸百分百再吸收,這過程需要主動轉運,需要大量能量,因此腎管壁的細胞含有較多線粒體。

 

50.  D

: 重吸收水分於整條腎元任何位置都會發生,但重吸收水分最多的區域應是U形管(不在圖中標註),這個位置佔比例最大。

 

51.  A

: 除非檢測DNA,否則不可能單憑特徵確認是否同卵雙生的。但根據一些祗受遺傳因素影響的特徴,例如以上的血型、性別及眼睛顏色,卻可確定哪些人是異卵的。P是藍色,但QR是棕色,因此PQR一定不是同卵。但Q是男,R是女,因此QR也不可能是同卵。因此三者皆是異卵的三胞胎。

 

52.  B

: 純記誦。最可靠的一定是結紮手術,男的是結紮及切斷輸精管,女的是結紮及切斷輸卵管。以上方法中,最不可靠的是於安全期才進行性交,因為排卵的時間並不十分穩定,且不易準確觀察出來。

 

53.  C

: 胎兒如出現化學性中毒的話,那最大可能是來自母體的血液,胎盤無法阻隔所有有毒物質透過胎盤傳至胎兒的臍靜脈的,流回胎兒體內的。

 

54.  B

: 以上兩裝置的差異祗有氧氣。有氧氣的試管A內的種子萌發,而沒有氧的試管B內種子沒有萌發,因此可推論出氧氣是種子萌發的必需物質。

 

55.  B

: 種子萌發時,會消耗貯存的食物,釋出能量,長出胚芽及胚根。但留意,由於並不長出葉片,還未開始進行光合作用,因此仍未開始制造食物,因此總乾質量會下斷下降。胚芽及胚根的總乾質量也不會大於種子的。但胚芽及胚根的總體積較種子大,那是因為吸入大量水分的原因。

 

56.  C

: 抗體是身體曾接觸過相應抗原(來自病原體本身或疫苗)才會出現的。肝炎抗原則一定來自病原體或病原體碎片。因此Z一定曾感染甲型肝炎,體內並已產生相應抗體。Y的體內有抗體,即是也曾感染(因為題目要說明Y並沒有注射疫苗),但體內沒有相應抗原,因為已完全康復,抗體已把病原體完全消滅,沒有殘留抗原。

X兩者皆沒有,便很難確認他是否曾感染甲型肝炎。

 

57.  A

: YZ體內已有抗體,因此是否接種影響不大。接種對X保護最大。當然,部分疾病,可能即使痊癒後抗體水平也不一定足夠,也需要進行接種,但無論如何,已病痊癒的人體內已有一定水平的抗體,必定有一定保護功能的,起碼不會引致重症。

 

 

58.  B

如要找出有異常的男生染色體,首先要找出同時有XY染色體的圖,即BD。這兩圖中,B的第21條染色體有3條,屬異常的。多了一條第21條染色體,患的是唐氏綜合症。

 

59.  C

: 胚芽鞘尖負責感受光,並分泌生長素。感受單側光的,生長素會移至背光的一面,使背光一面的生長素濃度較高,生長素向下擴散。對莖來說,生長素濃度愈高,生長愈快,因此背光一側生長較快,便會彎向光生長。

莖尖被覆蓋的話,生長素仍會分泌,但兩側濃度沒有差異,莖便會一直向上生長。

 

60.  A

: 這實驗是想測試莖部哪一位置負責感受光,用金屬帽蓋著莖尖,效果便等於莖尖沒有感受光線。

中學會考生物科2008年卷II 題解

 中學會考生物科2008年卷II 題解

 

1.      C

: 純記誦。脂質及脂溶性營養(維生素A及維生素D)於小腸內,會先進入乳糜管運送,然後連接淋巴管,最後接大靜脈流回循環系統。

 

2.      D

: 純記誦。其實燃燒化石燃料,以上三種氣體皆會產生。但一般而言祇提及二氧化氮及二氧化硫,這兩種是未完全燃燒化石燃料而產生的,二氧化碳則是一定會產生的。對人體而言,二氧化氮及二氧化硫對肺部傷害遠較二氧化碳高。但二氧化碳一樣屬於車輛廢物,祇是無法排除而已。而二氧化氮及二氧化硫則可使用一些較清潔的化石燃料(例如天然氣)及技術減低。

 

3.      D

: 除了呼吸作用產生的熱能直接散失至周圍環境之外,凡是有物質離開生物的話,皆可視作能量散失,因為所有有機物內皆含有能量。排泄物內含有尿素。

 

4.      D

: 於生態鏈中,經過的生物愈多,能量散失便愈多。因此過程III能量最少(三層),其次是過程IIV(兩層),跟著是過程IIV(一層)

 

5.      A

: 生物體表的顏色可能有三個作用,作為保護色,向其他生物發出警告訊號或吸引配偶。但以上的是青竹蛇,雌雄的青竹蛇皆是綠色的,因此呈綠色主要可使牠躲藏在自然環境中,伺機襲擊其他生物。

 

6.      A

: 蛇是脊椎動物,皮膚乾燥,體表有鱗片。留意,有些人會覺得蛇滑不留手,祗是因為未觸摸過鱔、青蛙或魚這些體表有黏液的生物而已。

 

7.      D

: 以上的選項其實在高地時都會發生。但呼吸速率受體內二氧化碳及氧氣量影響。高地上氧氣含量較低(但百分率沒大變化),人每次吸入的氧氣量較少,體內氧氣不足,呼吸中樞便發生訊息至肋間肌及橫隔膜,使收縮加強及加快,導致呼吸速率增加,使更多氣體可進入。

 

8.      D

: 適應光合作用的特徵應能使植物可吸收最多光線、二氧化碳及含有最多葉綠體。表皮細胞排列緊密跟保護葉片,防止病原體有關。柵狀組織排列緊密才算是適應光合作用特徵。上表皮有較少氣孔,是要防止水分過度散失。海綿葉肉細胞有較少葉綠體不算適應特徵,含有葉綠體已算是適應特徵,但含量較少則不是。

覆蓋葉面的角質層是透明的,可讓光線穿透到達下層可進行光合作用的柵狀組織。

 

9.      B

: 泥土長期積水的,土粒間便沒有空氣,根部吸收不到氧氣,不能有效進行主動轉運。而吸收礦物質必定是透過主動轉運,需要消耗能量。無法吸收礦物質的話,也不易積聚礦物質於根部細胞,使水分也不易進入。

 

10. B

   : 接觸涉及感覺神經元,把訊息傳至脊髓,經過第二個神經元,聯絡神經元,然後傳至運動神經元(即上圖的X)。這動作屬反射動件,不需要經過大腦便可發生反應。但神經訊息仍會傳至大腦,但這退縮的反應卻跟大腦無關。

 

11.  A

: 上圖是脊髓,神經元連接的部位應是頭部以下的組織或器官。瞳孔、牙齒及味蕾皆在頭部,因此不是答案。X的細胞體在脊髓內,因此X是運動神經元。

 

12.  D

: 純記誦。留意,腦脊髓液的營養,自然也是來算血液。

 

13.  B

: 應變項即是依變項。其實進行生物科實驗時,許多時皆使用百分比變化,原因便是每個實驗材料的起始數據皆可能不同。但同學在學校進行這實驗時,似乎沒有使用百分比變化,祗是因為量度的是長度,而不是重量。長度可確保一致,但質量則不可能,即使體積相同,質量也不一定相同。

 

14.  A

: 實驗結果可顯示,經貯存的馬鈴薯質量變化較大,蔗糖濃度低時,質量上升較大,代表更多水分進入。更多水分藉滲透作用進入經貯存的馬鈴薯,必然是因為經貯存的馬鈴薯內的水勢較低(即下降了),水勢下降了,因為相對來說糖分濃度高了。因此最合理的解釋是部分澱粉變成糖,而使水勢下降。當然,澱粉變成糖後,用於生長,那是另一回事。

 

15.  B

: 微血管是狹窄,血壓也很低,血流流動是緩慢的。但血壓低的原因並不是因為微血管狹窄,而是因為微血管分支廣。如果是單一管道由粗變幼的話,按物理學的定律,其實管道內的液體流速會加快的。(看看收窄了的維多利亞港的水流變化便知。)

微血管狹窄,可使擴散距離減少,例如可使血紅蛋白攜帶的氧氣更快到達組織液。

 

16.  B

: I IV分別是大動脈及肺動脈底部的半月瓣。構造II是三尖瓣,是右心房與右心室之間的瓣膜,構造III是二尖瓣,是左心房與左心室之間的瓣膜。

0.2秒,心室的體積由大變小,代表心室正收縮中。心室收縮時,血液會經肺動脈及大動脈離開心臟,因此構造IIV的瓣膜會開啟。

 

17.  B

: 心室的體積變化應是循環地變化的,因此要找出相似的變化位置,如確定一個循環周期的位置在哪裡。由0-0.1的變化跟0.75-0.9是相似的,因此一次周期的時間應是約0.8秒,每分鐘便是60/0.75= 80。用直尺準確些量度,並不是0.8的。

 

18.  C

: 血管1是肺動脈,血管2是肺靜脈,血管3是肝動脈,血管4是肝門靜脈。進行劇烈運動時,流至骨骼肌的血量會上升,而流至消化系統()的血量會減少,其他組織或器官大致不變。氧氣是來自肺部的,剛離開肺部的血管(即肺靜脈),一定最高,流經大動脈後會分支至小動脈(例如肝動脈),因此肝動脈含氧量應跟肺動脈大致相同(因為中間並沒有被消耗),然後經過各組織或器官,氧氣會離開微血管,因此離開腸的血管(即肝門靜脈)內的氧氣量應再減少,肝門靜脈的血流液會再經過肝臟,進一步消耗一些氧氣,因此離開肝臟的血液內的氧含量應最低。肝靜脈會匯合至大靜脈,然後到達心臟,再到達肺動脈。

因此,單比較以上血管的話,含氧量由高至低,應是肺靜脈(2)>肝門靜脈(3)>肝門靜脈(4)>肺動脈(1)

 

19. A

        : X是髖關節,屬球窩關節,可使人類的腿部可作三維方向的移動。Y是肌肉連接至骨的構造,稱為()腱,沒有彈性,作用是把肌肉的力傳至另一端的骨,引起移動。

 

20.  C

: 屈肌的定義是收縮會使相關關節屈曲的肌肉。上圖中經常誤會的是腳踝關節是直的(因為人直立),但上圖中踝關節應呈屈曲狀況,如踝關節是伸直的話,應是用腳尖站立。清楚這點之後,應該很明顯肌肉24是屈肌。

 

21. B

        : 表皮位於最外層,是緊密的組織,可防病原體入侵,表皮細胞也不斷脫落,可把依附的病原體帶走。皮脂腺分泌皮脂至體表,具少許殺菌的作用,也能防止病原體入侵。微血管內的血液雖然有抗體或吞噬細胞可消殺病原體,但這屬體內的作用,病原體已入侵。

 

22.  A

: 純記誦。構造1是輸卵管,是精子與卵子受精的位置,之後受精卵會進行細胞分裂,形成細胞團,才植入至子宮內壁,這樣胎兒才能成功發育。

 

23.  D

: 構造4是卵巢,外形上雖然沒有變化,但內裡的卵泡細胞則周期性出現變化,每個周期會有一粒卵泡細胞成熟。而構造2是子宮,子宮內膜於月經周期間厚度會不斷加厚及變薄。這兩過程也受激素影響才會發生的。

 

24.  D

: 游動較快祇代表有些精子會先到達,但不代表其他精子不會隨後到達。題目指的是祇有少部分精子能到達受精的地點,即是說其他精子根本無法到達。

 

25.  A

: 純記誦。

 

26.  C

: 這題的答案可能令同學誤會除了營養(例如葡萄糖等)之外,祇有抗體才能到達胎兒血液,但其實血液中還有很多物質可透過胎盤到達胎兒的。酶及抗體都是蛋白質,但抗體體積小很多。即是說,物質體積如夠細小的話,無論對胎兒有沒有用,都會到達胎兒的。例如病毒(細菌則不能)、酒精、尼古丁等。即是說,如果孕婦患感冒、飲酒或吸煙的話,胎兒都會吸收到這些有害物質的。

 

27.  A

: 避孕套及子宮帽的原理皆是防止精子到達卵子,防止受精。避孕丸可抑制卵子形成,也可算是防止受精的。但子宮環便很明顯不同,子宮環放置在子宮內,使子宮內膜的厚度不會加厚,使胎兒不能安穩地於子宮內發育,從而達到避孕的目的。

 

28.  B

: 其實單憑以上特徵,最多祇能判斷是否異卵孿生。同卵孿生要靠DNA測定。如有些純遺傳影響的特徵不同的話,兩者便一定異卵孿生。上表中血型及耳垂屬純遺傳影響的。由於艾倫是A型血而班尼是AB型,因此一定是異卵孿生。

 

29.  D

:由於兩者皆有耳垂,因此引致耳垂的等位基因必定來自親代,父親或母親,但由於沒有親代的表現型資料,其實是無法判斷耳垂是顯性抑或隱性特徵。有耳垂的確是顯性特徵,但無法根據以上資料推論出來。留意,除了個別特徵(例如色盲、血友病)之外,DSE課程範圍是不需要學生記誦其他特徵是屬於顯性抑或隱性的。

 

30.  C

: 沒有另一個方法! 從人類譜系中要判斷顯性抑或隱性特徵,祇有一種方法。先找出相同性狀的親代的譜系,如相同性狀的兩個親代產生性狀不相同的下一代的話,那性狀不同的下一代的性狀便是隱性性狀。

 

31.  D

: 壽命短,極快已可繁殖的話,例如細菌,便有較大機會產生不同變異,以適應環境的變化,最不容易絶種。但以上推論是假設其他條件一樣。例如大象屬壽命長而較遲成熟,而且懷孕也很長的生物,但如果不是因為人類捕獵的話,大象也不易絶種,因為大象幾乎沒有天敵,亦很容易取得足夠食物,反而其他生物面對太多競爭而導致絶種。

 

32.  D

: 原理是,酵母菌進行缺氧呼吸,產生二氧化碳,過多的二氧化碳會離開葡萄糖溶液,(留意,由於葡萄糖液內二氧化碳量太多,壓力太大,石蠟油是阻隔不到的),使錐形瓶內的氣體(注意,不要寫空氣)體積增加,氣壓上升,向液面的壓力上升,使玻璃管內液面上升。

缺氧呼吸不會釋出水,釋出的酒精會溶於水內,熱能會被水吸收,不會把燒瓶內的空氣加熱。

 

33. B

: 石蠟油可防止燒瓶內的空氣內的氧氣溶於葡萄糖液。煮沸葡萄糖液時,會把液體內的氣體迫出,因加熱會使氣體膨脹,密度減少,便離開液體。如果已加入蠟油的話,是否以瓶塞堵塞瓶口便不重要。

 

34. A

: 需氧呼吸能釋出較多的能量,以熱能及ATP化學能形式。因此,副產物(即二氧化碳及水)內的能量便不多。缺氧呼吸釋出較少的能量,因此,副產物(即乳酸或乙醇)內仍含有大量能量。

 

35. C

        : 溫度較高的話,分子的動能便較高,酶及受質分子的動能也一樣,酶及受質分子運動較多,碰撞概率便會更多,因此反應所需的時間便會較短。上圖中並沒有0oC的數據,所以不需要解釋。雖然0oC時,水已結冰,酶及受質分子自然無法相撞發生反應。不過亦留意,生物細胞質內不是純水,0oC時仍未結冰的。

 

36. B

        : 上圖中雖然已看到反應時間似乎已是最低點,但由於不知道超過40度會否再下降或者會上升,因此其實不能完全確定40度是最適溫度的。要確的話便要使用更廣的溫度範圍,起碼要超出40度才成。

 

37. A

        : 第一級消費者是進食水草者,即蝌蚪或鰷魚皆是,第二級是進食第一級消費者,即水甲蟲、鰷魚或河鱸。第三級是進食第二級的,即河鱸或梭魚。

 

38. C

        : 從圖中所見,鰷魚以蝌蚪為食,因此蝌蚪必然受損(-)而鰷魚必然受益(+),雖然蝌蚪與鰷魚同時也以水草為食,屬競爭關係。但競爭關係下,便很難說哪一受損,哪一得益了。

 

39. A

        : DDT屬不易生物降解物質,被吸入生物體內後不易被排出,會積聚於生物體內,從而傳至較高食性層次的生物,因此生態鏈中最高的消費者(即頂級消費者)體內的DDT濃度便會最高。

 

40. C

        : 由於裝置是密封的,葉片質量減少最主要的原因是透過葉片表面失水,因此是蒸騰作用。

 

41. B

: 照射下表皮後,失水較多(378-375.4=1.6g),而照射上表皮失水較少(375.2-374.6=0.6g)。失水主要透過氣孔,因此下表皮應有較多氣孔。失水跟光合作用無關。溫度較高,擴散及蒸發速率都較快。

 

42. B

: 生物表現出來的特徵,才是能否適應環境的因素。例如患白化病的生物,便較易紫外線傷害,但如祇有白化病等位基因則不會。

 

43. A

: 細菌沒有核膜,DNA較易受影響出現突變。由於生命週期很短,出現的突變很快便可以傳給下一代,由於生命周期很短,即使每次繁殖祇是一分為二(所以每次繁殖產生的後代不多),很短時間內已可以產生大量後代。

同學可以計算一下,細菌的生命周期大約半小時分裂一次,即使開始時祗有一粒細菌,一天(24小時)後,可以有多少粒細菌?

 

44. D

        : 突變(尤其是基因突變)會使生物出現新的特徵。有性生殖的過程(包括隨機受精及配子形成)則會下一代出現與上一代不同的特徵(變異),但整個生物種群內的基因庫內的基因則沒有變化。染色體複製沒有變異,因此既然是複製,那複製出來的染色體便是完全相同的。

 

45. A

: 純記誦。留意,一般基因工程技術需要載體才能把所選基因放入宿主細胞。單單DNA是無法進入宿主細胞的。載體可能是細菌的質粒,也可能是病毒。

 

46. D

        : 構造1的管壁較薄,因此是腎靜脈; 而構造2較厚,是腎動脈。血液經腎動脈流入腎臟後,尿素會經輸尿管(構造3)排出,但因形成尿液時,大部分水分會重吸收回微血管,因此輸尿管內的尿素濃度便相對最高,其次應是腎動脈,最低的是腎靜脈。

 

47. D

: 構造1是懸韌帶,聚焦近物時,睫狀肌會收縮,使懸韌帶鬆弛,晶體因為本身的彈性變得較曲,正常來說,把光線聚焦於視網膜(構造2)上。但患遠視的話,便會聚焦於視網膜後。

 

48. B

        : 凡是透明的構造皆會使光線折射。光線由一個介質到達另一不同介質時都會出現折射。構造15不是透明的。

 

49. C

: 視乎是甚麼簡單反射動作,例如膝躍反射,我們是意識到的,但無法控制。有些例如瞳孔放大縮小這反射動作,我們則意識不到。

 

50. C

        : 無性生殖的後代一般祇於原來的環境生存,因此不會進佔新的生境。由於無性生殖的後代遺傳上跟親代一樣,因此也應適應親本原來的自然環境。但留意,如原來的自然環境有變化的話,便不一定能適應。

 

51. C

: II的細胞正進行細胞分裂,於根部,細胞分裂祇發生於細胞分裂區(即位置R)。位置Q是延長區,已分裂的細胞會延長; 位置P是分化區,已延長的細胞會分化成不同類型的細胞,例如圖中的根毛細胞。

 

52. B

: 細胞1處於末期(而且是已形成新細胞的期間),細胞2處於中期,細胞3處於後期,細胞4處於前期。

細胞進行有絲細胞分裂前(即間期)會先複製DNA,因此處於前期、中期及後期的DNA含量是一樣的。但處於末期後,由於已形成新細胞,複製的DNA已各自分配一半至新細胞。

 

53. C

: 由於是乾質量,胚芽(P)及胚根(R)皆處於生長階段,因此乾質量都會上升。種子萌發時,胚根生長較快,以吸取泥土的水分及營養使胚芽生長。一段時間後,胚芽生長速率才會較胚根快。

 

54. C

        : 這結論其實是根據一連串的實驗推論出來的。根據13,莖尖受單側光影響會向光彎曲; 根據14,莖尖下方跟向光無關。幼苗2沒有莖尖,但也同時沒有生長素,無法作出結論。

 

55. A

: 切除頂端(裝置2)後,幼苗沒有生長,而其他仍有生長,因此推論頂端是生長必需的,但生長素是否由頂端產生及單側光使生長素不平均地分佈仍需要其他實驗證明的。

 

56. B

: 萌發所需的食物來自種子內,即QP是果肉,是讓其他生物進食,藉此協助散播種子的。PQ,同學可能不太肯定哪一是胚乳,負責貯存食物,但不可能兩者皆是的。

 

57. B

: 這題目的答案可能大部分同學不太懂得,胚乳其實是3N的,其他組織是正常的雙倍體,即2N

 

58. A

        : X是木質部,是已死細胞,細胞壁較厚,提供機械式支持。Y是髓部,數量多,是薄壁細胞,可靠吸水後細胞硬脹支持植物。Z位於X外層,是韌皮部,韌皮部雖然都是薄壁細胞,但主要負責運輸食物,提供支持的作用甚低。

 

59. A

        : 過程1是光合作用的光反應,於葉綠體內的類囊體表面上進行。光被葉綠素分子吸收。過程2是克雷伯氏循環(暗反應),不需要光。

 

60. C

        : 光合作用的中間產物祇有碳、氫及氧這三種元素,要合成蛋白質的話,還需要加入氮。植物會吸收銨鹽或硝酸鹽得到氮。氮氣不太溶於水,植物無法吸收氮氣來獲取氮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