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2日 星期四

2024-2025年度中四級學年考試

 

2024-2025年度中四級學年考試

建議答案及題解

 

1.     B

: 純記誦。對莖而言,較高的生長素會促進莖的生長但會抑制根的生長。但當然,過高的話,無論莖或根也會受到抑制。但作答這類涉及生長素的題目,如沒有實驗數據的話,一般而言便應以較高生長素濃度促進莖的生長,但抑制根的生長的方向作答。

 

2.     D

: 如要驗證「生長素分佈不平均會導致胚芽鞘彎曲」的假說,實驗預測便應是「生長素分佈平均的話,胚芽鞘便不會彎曲」。對照裝置便應是生長素分均。上圖中祗有選項D才使兩側生長素平均(雖然其實是沒有生長素)。留意,這實驗設計是已知單側光會影響生長素分佈的。更準確的設計應是於黑暗中處理,把整塊含有生長素的瓊脂塊置於莖尖上。

 

3.     D

: 飛向眼前,即是要觀看近物。觀看近物,睫狀肌應收縮,因此應由放鬆狀況逐漸至收縮狀況。

 

4.     D

: 純記誦。來算近物的光線應是發射方式表示,來自遠方的光線應是平行方式表示。凡是無法準確落在視網膜上,都會模糊不清的。左圖光線落在視網膜後,要矯正的話便使用凸透鏡使光線會聚,把光線折射回更前的位置(即視網膜上)

 

5.     A

: 較高的生長素濃度會刺激莖尖生長。單側光會使向光面生長素濃度較低,而背光面較高,但由於有雲母片阻隔,背光面莖尖的生長素無法向下擴散,因此可假設兩側生長素濃度相同(都是沒有)

裝置(2)右側有生長素,左側沒有,因此一定向左彎曲。

裝置(3)兩側皆有雲母片,生長素無法向下擴散,因此也不可能彎曲,也不一定會生長。但題目祇是否垂直,沒提及需要垂直生長。

裝置(4)的莖尖有黑色紙罩蓋住,無法感受光線,兩側的生長素濃度一樣,胚芽會向上垂直生長。(就像在黑暗中的狀況)

裝置(5)莖尖有瓊脂塊阻隔,但瓊脂塊可容許生長素擴散,且也有單側光(注意,題目已註明所有胚芽鞘也受單側光照射,而不祇是裝置(1),因此背光面(即右方)生長素濃度較高,會彎向光(左方)生長。

裝置(6)的黑色紙環祇覆蓋莖尖下方,莖尖才是感受光線的位置,因此結果應於裝置(5)一樣的。

 

6.     D

: 純記誦或推論也可以。既然眼球長了,光線便會聚焦於視網膜前,即是近視的徴狀。近視可佩戴凹透鏡矯正,使光線適量發散,聚焦回較後方的視網膜上。

當然實際上未必需要對嬰兒這樣矯正,因為嬰兒可能隨著生長自動矯正了。

 

7.     C

: 回答這題目要先知道視錐細胞及視桿細胞的分佈。視錐細胞基本上祇集中於黃點,其他位置數目很少。視桿細胞則位於黃點外。於盲點,沒有任何感光細胞。上圖中的密度是隨單單位,因此用作比較是沒意義的。

 

8.     B

: 祇有有光線到達便能形成影像(純物理現象),但範圍X沒有感光細胞,無法感受光線,即使有影像,也不能刺激感光細胞傳送訊息至大腦產生視覺。

感光細胞本身便是神經元(可發出神經脈衝的都是神經元)

在光亮的情況下,其實無論視錐細胞抑或視桿細胞也可受到刺激。但弱光時,便無法刺激視錐細胞。

P是視桿細胞,Q是視錐細胞。視錐細胞才是用以辨別顏色的。

 

9.     C

: 可立即縮手,即反射弧涉及的神經元(XYXY之間的中間神經元)沒有損壞。

但沒有感到痛楚,痛楚是由大腦發出的訊息,因此可能是上傳至腦的神經元(Z)受到影響,或大腦的感受區受到影響(但圖中沒顯示)

 

10.  A

: 上圖的動作,應是大腦的運動區發出神經脈衝,經運動神經元傳至肌肉,運動神經元的軸突末端應釋出神經遞質,經過神經肌肉接點,傳至肌肉,刺激肌肉引發收縮(這過程並不在DSE範圍內)。上圖中手臂向上提起,肘關節屈曲,因此應是二頭肌收縮。(要記誦)

 

11.  B

: 血糖濃度下降時,便會刺激胰臟分泌較多高血糖素。禁食時,沒吸收葡糖糖,身體祇能消耗體內的貯存的,因此血糖會下降。澱粉是碳水化合物,進食後一定使血糖濃度上升的。做運動時會消耗體內葡萄糖。

 

12.  A

: 正常人血糖水平即使上升,也未達致腎再吸收所有血糖的上限,因此尿液不會有葡萄糖。

停止進食糖份,吸收少了,當然不會使血糖再上升,但也不是使血糖下降的原因。血糖過高時,身體會分泌較多胰島素,使血糖下降。

但如這主動做運動的話,也可以使血糖濃度下降的。

 

13.  B

: 根的長度增加在根尖端下方(即生長區),區域1一定不是生長區。因此最合理的區域應是2-6。因為細胞分裂區不可能由區域13這麼長。

 

14.  C

: 以上實驗祇能量度根的長度,不能觀察到細胞分裂活躍程度,這個要靠顯微鏡下觀察。

 

15.  B

: 純觀察圖表推論答案。Y軸是各部份的百分率,不能直接知道實際長度及大小。人類的頭部呈球狀,不易增長,因此一出生時的頭部的大小已差不多不會再變化。而且很明顯,圖中的Y軸是百分率。

 

16.  B

: 純記誦。子宮內膜厚度下降即是月經過程。月經周期第一天由月經開始第一天計算,排卵約在月經周期第14天。有懷孕的話,子宮內膜厚度不會減少,且會再上升的。

 

17.  A

: 留意,這題要用已知DSE學習內容來判斷。睪丸的功能是(1)產生精子(2)產生激素。由於圖中已有產生精子的細胞,因此細胞X祇可能是產生激素。

提供營養素及活化物質是精囊、前列腺或高柏氏腺。

 

18.  B

: 兩者皆有柱頭(雌性生殖構造)及花藥(雄性生殖構造),因此都是雙性花。兩者的生殖構造皆位於花瓣內(雖然高低不同),不可能被風吹到,因此一定是蟲媒花。由於位置不同,且距離較遠(以昆蟲活動作準),因此相對來說較不容易發生自花傳粉。留意,相對而已,最能促進異花傳粉的是單性花,但自然界中單性花不多。

 

19.  D

: 純記誦。圖中沒有同源染色體兩個成員,因此一定是減數細胞分裂。於第一次減數細胞分裂過程時,同源染色體兩個成員已分開,因此這是第二次減數細胞分裂。

 

20.  A

: 留意,上圖顯示DNA數量最終較原來的數量減半,因此是減數細胞分裂。姊妹染色單體指的是已複製的DNA形成的染色體內的兩個成員,如分離的話,DNA量應減半,但小心! Y軸指的是細胞內的DNA數量,由於姊妹染色單體分離時,細胞並未分開(未進行胞質分裂),因此細胞內的DNA數量並沒有減少。

P1DNA數量上升,是複製DNA的階段(即間期),於P3DNA數量減半,是進行胞質分裂的過程,但這過程是同源染色體兩個成員分開,而不是姊妹染色單體的分開。減數細胞分裂的姊妹染色單體分開發生於第二次減數細胞分裂期間(P4)P5是另一次的胞質分裂過程。

 

21.  D

: 植物X被切去的位置位於中央,屬木質部位置。木質部負責把水分由根部向上輸送,植物X的葉取不到水分便無法保持挺直。

 

22.  B

: 植物Y被切去的部位位於外圍,屬韌皮部,韌皮部負責運輸營養。一般情況下(有葉的情況),製造營養的位置是葉片,然後把營養運輸至根部。但落葉樹冬天時可能葉子脫落了,春天時根部貯存的營養便會向上運送至葉子。

 

23.  C

: 純記誦。所有食蟲植物要吸收的是昆蟲體內的氮元素,氮元素屬植物主要需要的元素,無法從空氣中取得。植物一般於泥土內吸收硝酸鹽,因此食蟲的植物主要生活於泥土內欠缺硝酸鹽的土地。磷當然也是必需元素之一,但不屬於主要元素(即所需量不是很多)

 

24.  B

: 純記誦。留意,補償點是光合作用速率與呼吸作用速率相等的光強度。

 

25.  C

: P是肺動脈,應是含氧量最少的。Q是肝靜脈,尿素是於肝臟經脫氨作用形成的,因此離開肝臟的肝靜脈尿素含量應是最高的。

R是肝門靜脈,餐後所有水溶性的營養(包括葡萄糖)也是經肝門靜脈先到達肝臟的。

 

26.  B

: 敏儀的紅血細胞明顯較健康的人少很多,貧血病患者指的便是紅血細胞不足的狀況。白血細胞及血小皮的數量跟健康的相差不大。

 

27.  C

: 純推論。瓣膜是單方向開合的,手臂的靜脈血液流動是向心臟方向的,因此不可能由Y倒流回X

 

28.  A

: 肺內氣壓較大氣氣壓大的話,是呼氣的過程。反之是吸氣。橫膈膜收縮時會把橫膈膜向下移動,胸腔體積增加使胸腔(及肺)氣壓減少,是吸氣的過程。吸氣時,大氣氣壓應大於肺內氣壓。上圖中,由XZ時段時,大氣氣壓低於肺內氣壓。X之前應是吸氣的過程。實際上W之前也是的,但選項並沒有W之前的答案。

 

29.  C

: 於氣囊內進行氣體交換依靠的祇是擴散作用,不需要線粒體額外提供能量。但小腸吸收營養會進行主動轉運的,因此小腸的上皮細胞需要大量線粒體。

 

30.  A

: 澱粉酶會催化把澱粉轉成麥芽糖,而麥芽糖可穿越透析管到管外,使用本立德試驗可檢驗到。澱粉酶是蛋白質,跟澱粉一樣屬較大的分子,無法穿越透析管。

但留意,透析管可容許甚麼物質分子通過視不同透析管而定(題目所示),水分子一定可以,其他則不一定,題目如沒任何提示,便應假設祇容許水分子及單糖通過。

 

31.  D

: 由於要檢測管外的蒸餾水,因此必定要確保透析管外沒有其他雜質,因此要先沖洗乾淨透析管。

 

32.  B

: 未被消化的食物本質百分率下降,代表部份已被消化。於胃部,祇看到Y的曲線下降。留意,這題目考核的是觀察圖表而已。

 

33.  A

: 先要記誦。澱粉於口腔內先被消化,然後才於小腸。蛋白質於胃部先被消化,然後是小腸。脂肪則於小腸才開始被消化。

 

34.  C

: 純記誦。小腸的整體吸收表面積遠較其他位置大,因此吸收任何物質(包括水分子)也是最多的。但教科書寫大腸主要負責吸收水分也是對的。

 

35.  B

: 純記誦。原則整條消化道也涉及機械性消化(包括口腔、胃(構造1),十二指腸(構造4)及迴腸。結腸(構造3)有蠕動作用,但跟消化無關,因為已排出糞便,人類也不會進食糞便。

 

36.  B

: 純觀察圖表推論。於pH 7 時,並沒有酶13的活性數據(已很低),因此應假設酶13pH 7時不能發揮作用。祇要不是最適pH值,酶的活性下降都跟變性有關(留意,跟温度不同,祗有超過最適温度才變性)

 

37.  B

: 留意,Y軸是生成物的濃度(不是活性),曲線變平代表已沒有生成物產生,即反應已停止。要解釋為何在50 °C變平,原因是酶已全部變性。全部變性才會完全停止反應。由此可推論,50 °C不是最適温度,因為酶不可能超過最適温度後,突然全部都變性的。

 

38.  B

: 變性後,酶的活性部位形狀已改變,即使温度下降回原來水平,酶也不會變回的,已永久失效。

 

39. D

: 圖片中有大量澱粉顆粒,最合理的來源便是馬鈴薯的貯存器官,即構造S。葉片內也有澱粉的,但葉片的澱粉顆粒主要位於植物細胞的葉綠體內。

 

40.  B

: 純記誦。器官是不同組織聚合發揮某一功能的構造。葉子內有木質部、韌皮部、柵狀組織等。

2025年2月8日 星期六

2020-2021 聯校生物模擬考試1A(建議答案及題解)

2020-2021 聯校生物模擬考試1A

建議答案及題解

 

1.     D

: 純記誦。這三種元素,任何生物體內的有機物質皆有。DNA多了磷及氮,蛋白質一定有氮、有些有硫或磷,有些脂肪,例如磷脂含有磷。

 

2.     A

: 純記誦。整個N是糖蛋白,嵌入細胞胞的部位是蛋白質,向外的分支是糖鏈。糖蛋白主要用作識別外來物質。膽固膽位於磷脂層間(上圖沒有顯示),用以固定磷脂,避免磷脂層過度鬆散。

圖中一個跨膜的構造是通道蛋白,讓指定物質進出細胞。細胞膜表面有許多不同的通道蛋白,不同的通道蛋白讓不同的物質進出。磷脂是細胞膜的主要成份,可讓不帶電的細小分子(例如氧氣或二氧化碳)及脂溶性分子自由進出。

 

3.     B

: 純記誦。增加細胞膜的流動性的是磷脂。使細胞膜能藉滲透吸收水的通道蛋白。細胞膜上沒有任何物質用作額外的能量儲備。

 

4.     C

: 由於馬鈴薯凹槽內是5%麥芽糖溶液,外面是20%,即凹位內的水勢較高,水分應該藉透透作用流向外面的,如不變的話,原因是馬鈴薯細胞變得不透水,煮熟後的細胞會變得不透水的。

但留意,如過度煮熟的話,馬鈴薯組織會受到嚴重破壞,細胞也會被破壞,馬鈴薯組織會變得全透(但不是細胞膜變得全透!因為部份細胞已可能破裂了。)

 

5.     B

: 純記誦。記誦的是解釋酶於不同温度下的活性。圖中的酶的最適温度是45度。留意,超過50度活性下降,因為部份酶已變性,如所有酶都已變性的話,活性應是零的。低温時(例如0 oC時,酶的活性是0,但原因並不是酶已變性,而是分子動能太低。

 

6. B

: 留意,Y軸是產物質量,活性是用曲線斜率來顯示的。30s後,產物質量不再上升,即是活性已是零,不再有化學反應發生。要量度初始速率的話,找開始時一段直線,圖中由010s的看似仍是直線,因此初始速率是8/10 = 0.8。找0-10之間祇是方便計算而已。用4mg/5s 才可以的,祇是較難觀察而已。

 

7.     A

: 要研究酶濃度對酶反應速率的最佳的測量時段,當然應是速率最快的時段,代表不受反應物濃度可能太低的影響,因此應是時段r。之後的速率開始減慢,因為反應物(即原料)濃度開始不足,部份酶已不再進行反應。

 

8.     B

: 純記誦。陽性(或正反應)的意思是測試到相關物質的結果。碘液是用來測試澱粉的。本立德試驗是用來測試還原糖的。DCPIP是用來測試維生素C的。油漬試驗是用來測試脂質的。

 

9.     B

: 油滴消失了,因為油滴被消化掉了。跟消化油滴有關的是膽汁及脂肪酶。膽汁可乳化脂質,把大油滴變成小油滴。脂肪酶可把油滴變成脂肪酸及甘油。最重要的是脂肪酶,膽汁祇是可增加表面積(因為油滴由大變小了)讓脂肪酶工作更佳。膽汁不受温度影響功能(所以於Y仍能乳化油滴),但脂肪酶則會,煮沸後的脂肪酶會變性,失去活性。

 

10.  A

: 純記誦。脂質可直接通過磷脂層,因此祇能藉擴散作用進出細胞膜。祇有經載體蛋白轉運的才可能藉主動轉運。但留意,經載體蛋白也不一定需要主動轉運的,但條件一定要跟相關形狀的載體蛋白匹配才可進出。

 

11.  C

: 大量氣囊可增加氣體交換的表面積。水膜的機制是讓空氣先溶於水,才能進行擴散。薄壁可縮短擴散的距離。血流可帶走已進入血液的氣體,而後來的血液含氧量一定較低的,因此可

維持血液和氣囊之間氣體的陡峭濃度梯度。

12.  B

: 純記誦。P是腔靜脈,血液流入右心房。然後再流入右心室,再經肺動脈(R)流至肺部,在肺部攝取氧氣。

 

13.  D

: 吸煙時,尼古丁會於肺部被吸入至血液,因此離開肺部的血管(S)應最先接收尼古丁,然後先進入左心房。

 

14. C

: 圖中的裝置原理是水分經葉片散失,然後藉蒸騰牽引力從枝條底部吸收水分,玻璃管內水位便會下降。如要水位下降更快,使用較窄的具刻度玻璃管便可以。使用較多葉的枝條,失水會較多,吸水自然也較多。使用較大或較小的錐形瓶不會影響吸水的速率,因為水分流動是不斷進行的。使用較大的錐形瓶祗是方便支持枝條及玻璃管而已。

 

15. B

: 圖中的裝置原理是水分經葉片散失,然後藉蒸騰牽引力從枝條底部吸收水分,玻璃管內水位便會下降。但如裝置漏氣的話,玻璃管內的水位便無法維持,一定會斷下降直至與錐形瓶內水位一樣。如枝條底部阻塞,水分無法進入的話,枝條便無法吸水。在水中切開帶葉枝條的莖可有效防止這現象。當然,實際操作時,即使沒有這樣做,也不一定會阻塞。其實更重要的可能是應用鋒利的刀片切割底部,因為鈍的刀片切割會更容易使組織稀爛,更易阻塞。

 

16. D

: 間期時,細胞的體積便增大,細胞的表面積與體積比自然會減少。因分母變大了。

17. C

: 純記誦。減數細胞分裂有兩次分裂過程。減數細胞分裂的過程會產生配子,用作繁殖,這些配子是單倍體細胞。

 

18. B

: 純記誦。區域X的兩條染色單體互相纏繞,這過程稱為「互換」。互換後,原來同一條染色體上相同內容的兩條染色單體便會變得不一樣。

 

19. B

: 純記誦。

 

20. A

: 圖中的眼睛顯示視網膜於上方脫落,視網膜上的感光細胞,脫落後便得不到營養而死亡。視錐細胞主要集中在黃點,不在上方的位置,因此不會影響這人的色覺。產生影像祇是純物理現象,祇要光線能到達,即使該位置沒有感光細胞,也還是有影像的,祇是無法感受,不能形成視覺而已。

由於進入視網膜的影像是上下左右倒置的,因此如上方視網網受損的話,反而無法觀看到外面位於下方的的景物。

 

21. D

: 純記誦。經耳膜,然後聽小骨,再之後是卵圓窗,之後是外淋巴、內淋巴,最後被內淋巴位置的感覺毛細胞感受。

 

22. C

: 思考一問題,然後舉手發問,涉及由大腦發出神經脈衝,經脊髓(位置Y)傳至運動神經元,傳至手部肌肉位置。運動神經元經腹根(Z)傳送至手部的。X是背根節,是感覺神經元經過的位置。

 

23. B

: 純記誦。肌肉祇有運動神經元。脊髓的中間灰質部位主要是中間神經元。

 

24. C

: 一般而言,生產者的生物量會大於消費者。但這是假設雙方的繁殖率相同才一定是正確的。由於量度生物錐體時祇是用一個時間點來計算的,因此如生產者繁殖率(即生命週期)遠少於消費者時,便可能出現生產者的總生物量較消費者少的情況。

 

25. A

: 二氧化碳是經光合作用被固定成食物於植物內的。食物的轉運經韌皮部,因此最終韌皮部的放射性會呈陽性。圖A是根部的韌皮部。圖B是莖部的韌皮部,也有放射性的,但留意,題目問的是根部。圖CD是木質部。

 

26. B

: 純記誦。六碳化合物會變成四碳化合物,這過程會釋出二氧化碳。

 

27. D

: 紅血細胞內沒有線粒體,不能進行需氧呼吸,因此ATP一定是來自缺氧呼吸的。缺氧呼吸的ATP來源是糖酵解過程中產生的。

留意,嚴格來說,線粒體的功能不是進行呼吸作用,而是需氧呼吸。再準確的是,是需氧呼吸過程中的克雷伯氏循環及氧化磷酸化過程。

其實乳酸發酵及酒精發酵涉及的缺氧呼吸,ATP的產生祇來自糖酵解過程。

 

28. C

: 酵母進行呼吸作用(不論是需氧呼吸抑或是缺氧呼吸)會釋出二氧化碳。温度較高,而又不是非常高(例如這裡的40)的話,代謝反應會更快,因此40度會釋出更多二氧化碳。

留意,如是動物的缺氧呼吸的話,則不會釋出二氧化碳。

 

29. D

:  小心! 雖然已知温度較高的話,代謝反應(包括呼吸作用)會較高。但單單根據這實驗裝置的話則無法得出效結論。因為兩個裝置有超過一個自變量,温度及葡萄糖濃度,因此無法推論是哪一個因素引致較大呼吸作用速率。

其實這實驗也無法判斷酵母進行的是需氧抑或缺氧呼吸的。

亦留意,如選項中有「較高濃度的葡萄糖或較高温度可使呼吸速率更高」的話,這樣的說法也不可以的! 科學結論不容許這類模稜兩可的說法的。

 

30. D

: 排泄的定義是排走體內產生的代謝廢物。肺排走的是二氧化碳,來自呼吸作用。皮膚排走的是尿素或熱能,尿素存在於汗液,雖然含量遠低於尿液。腎其實也是排泄器官,腎排走尿素。但腦、胃及肝肯定不是排泄器官。

另一常見誤會的是大腸,大腸排出糞便,這過程於生物學上稱為「排遺」,即排走遺留在腸內的物質。但在日常使用時,排糞也會稱為排泄! 因生物學上不是! 雖然糞便內其實真的有代謝廢物,即膽色素,來自肝臟分解紅血細胞。

 

31. C

: 徹底煮熟食物防止主要是透過食物散播的病菌,登革熱不是。雖然未必清楚其他選項能有效減低登革熱病例數目的背後機制,但不影響選擇這題目的正確答案。

降低登革熱疫苗的價格可提供誘因,使更多人可主動接受登革熱疫苗的注射。登革熱疫苗一般不是免費的。

清除積水可防止蚊子滋生繁殖,因為蚊的幼蟲(稱為孑孓)是於水中生活的。

穿長袖衣服便可防止被蚊子咬。

 

32. B

: 純記誦。留意,抗生素一般是由真菌產生。抗生素的機制是干擾細菌的代謝反應,不同的抗生素干擾的代謝反應不同。由於病毒於寄主細胞沒任何代謝反應,因此抗生素無法消滅病毒。

可分解病毒的抗體。

以吞噬某些病原體的是吞噬細胞(其中一類白血細胞)

漿細胞產生的是抗體。

 

33. A

: 題目已指出囊性纖維變性是由隱性等位基因引致。所有帶有一個囊性纖維變性隱性等位基因的女士,即這女士並沒有這病,但卻有這病的一個隱性基因,因此這女士的雜合的。他的丈夫也是雜合的。兩個親代都是雜合,要生下一個純隱性的下一代的概率是1/4,即25%。但如同時要是男孩的話(生男的概率是1/2),概率的計算法便是這兩個概率相乘,即1/4 x 1/2 = 1/8(12/5%)

 

34. B

: 純記誦。導致唐氏綜合症的原因是細胞多了一條第21條染色體。正常來說,配子的染色體是23(母細胞是46))),因此可能導致唐氏綜合症的精子染色體數目便應是24條。

 

35. C

: 純記誦。

轉錄是DNA變成mRNA的過程。轉譯是根據mRNA製造多肽的過程。

轉錄使用DNA分子作為模板,轉譯才是使用mRNA分子作為模版。

轉錄不需要核糖體,轉譯才需要。

轉錄於細胞核內發生,產生的mRNA分子會穿過核膜特殊的核孔到達細胞質,轉譯一定在細胞質內進行的。

轉錄的產物是mRNA分子,一定會運出細胞核。轉譯的產生的多肽,產物可能留在細胞質內使用或運出細胞外(例如一些消化酶)

 

36. C

: 注意,進行轉錄時使用的DNA鏈稱為模版鏈,而不是編碼鏈! 模版鏈對面那條才是編碼鏈,為何這條不是用作轉錄的DNA鏈稱為編碼鏈? 因為編碼鏈的鹼基序列正好便是mRNA的鹼基序列,祇是DNA上的T變成U便可以。